小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,已婚未育,也是一位爱美的女士。36岁时不幸被诊断出乳腺癌,在乳腺外科成功接受了乳腺改良根治术。术后经化疗,逐渐康复,但乳房的缺失让她深感自卑,变得沉默寡言,食欲下降,夜间难以入睡,对之前的爱好也提不起兴趣,后期更是拒绝与他人接触,无法工作,长时间闭门不出。在家人的陪伴下,小娟来到肿瘤康复门诊,经问诊及量表测评,诊断为抑郁障碍。
在医生的引导下,小娟逐渐敞开心扉。她自诉一旦有人目光无意停留在她身上,自卑、羞耻感就会立刻涌现,除此之外,日夜担心肿瘤复发,也让她反复陷入深深的焦虑。
医生为小娟开具相应药物,并给予认知行为疗法,纠正了其错误认知,针对小娟失眠的症状,医生采取正念治疗,使小娟慢慢学会如何把注意力调整到觉察当下的状态。经过半年的治疗,小娟的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,重拾自信,顺利回归社会与家庭。
✦ 肿瘤患者心理特点
1.恶性肿瘤作为一种身心疾病,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往往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。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,患者的情绪反应各不相同,或哀伤或愤怒,其痛苦程度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。如乳腺癌患者会因自身器官的缺失产生负面情绪,还有些患者会因为对恶性肿瘤及其治疗方式感到恐惧从而延迟就医,又会因此产生自罪感和愤怒感,再次影响诊疗。
2.恐惧恶性肿瘤复发(FCR)是很多患者在治疗中、及后续复查阶段都会面临的心理问题。时刻害怕、担心恶性肿瘤可能复发或进展,令患者感到痛苦。还有患者在罹患恶性肿瘤后出现自责,内疚,由此衍生出病耻感。比如肺癌患者若被打上与吸烟有关的负面社会标签,则会承受更高的痛苦,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长期生存。
✦ 肿瘤患者的精神问题
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、抑郁障碍和谵妄、惊恐发作、社会孤立感等,患病率约10%~30%,焦虑和抑郁最为常见。在面对威胁生命的疾病时,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反应,通常在两周内逐渐消失。若焦虑症状持续存在,则会发展为焦虑障碍,又称焦虑症,严重时甚至会伴有躯体化症状,如头晕、胸闷、心悸、呼吸困难、口干、尿频、尿急、出汗、震颤和运动不安等。
抑郁是伴随负性生活事件的正常心理体验,在晚期肿瘤患者中非常普遍。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消沉,兴趣丧失、呈现抑郁的状态,这种状态若长时间持续、程度不断加深,就会发展为抑郁症。开篇提到的患者,就属于长期的焦虑、抑郁情绪未能及时干预,从而导致的抑郁障碍。
✦ 肿瘤患者的躯体症状
恶性肿瘤患者常因疾病本身或治疗出现大量的躯体症状,如恶心、呕吐、疼痛、乏力、认知障碍、营养不良等问题,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增加严重焦虑和抑郁的风险。
✦ 心理症状的自评量表
医生通过问诊及心理量表诊断精神障碍,门诊常用的心理自评量表有PHQ-9、GAD-7量表等,患者可对照量表进行自我评分。
GAD-7量焦虑表
PHQ-9抑郁量表(得分≥10分考虑存在抑郁)
✦ 心理症状该如何治疗
药物治疗
药物治疗可以快速的帮助焦虑、抑郁的症状,常用的药物有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,及选择性5-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等,但一定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心理治疗
认知行为治疗(CBT)是心理行为治疗的核心,它通过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的歪曲信念和负性自动思维,改变个体的不合理认知和行为模式,达到调整情绪、改善心理问题的目的。美国精神病学会诊疗指南指出,在心理治疗中,认知行为治疗是改善重度抑郁最有效的方法。
正念治疗
正念是指自我调整注意力到即刻的体验中,更好地觉察当下的精神活动,并对当下的体验保持好奇心,怀有开放和接纳的态度。正念治疗技术中的身体扫描冥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,通过反复练习患者可以把正念的态度带入日常生活中疗愈自我。
自我调整
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寻找自我调整方法来改善情绪,如写日记、合运动、阅读、聚会等,或者每天树立一个小目标,督促自己完成,在过程中忘记病痛。
家庭心理治疗
恶性肿瘤是一个家庭事件,癌症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需要获得心理的支持。面对疾病,患者自我调节情绪是很困难的,可求助于家人,合理宣泄压力、倾诉痛苦,获得更多情感支持。
相较于生命的长短,患者在此阶段更应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。拥有平和积极的心理状态,穿破黑暗看见光明。